安全每月数据统计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识别潜在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从基础管理、风险管控、事故应急、培训教育、设备设施及职业健康六个维度,详细说明每月安全数据统计的核心内容。

基础管理数据
基础管理数据是安全工作的“骨架”,体现安全体系的完整性与执行力度。
- 制度建设与执行:统计当月新增或修订的安全管理制度数量(如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制度培训场次及参与人次,检查制度现场执行率(如现场抽查制度张贴、员工知晓情况)。
- 责任落实:统计各级安全责任书签订率(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安全会议召开次数(含部门例会、专题会议)及会议决议落实情况,量化“一岗双责”的落地效果。
- 隐患排查治理:汇总当月隐患排查总次数(含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隐患数量(按一般隐患、重大隐患分类)、整改完成率(按期整改数量/总隐患数量×100%),以及未整改隐患的整改计划与责任跟踪记录。
- 安全投入:统计当月安全费用支出明细(如防护用品采购、检测检验、安全设施维护),占企业总产值的比例,确保投入符合法规要求并有效落地。
风险管控数据
风险管控是预防事故的“前端防线”,数据需动态反映风险辨识与控制效果。
- 风险辨识与评估:统计当月新增风险点数量(如新工艺、新设备引入)、风险评估报告完成率,以及重大风险清单更新情况(如风险等级变化、管控措施调整)。
- 危险作业管控:汇总动火、进入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等八大危险作业的审批数量、现场监护执行率、作业许可证规范填写合格率,以及违章作业次数(如无证作业、防护措施不到位)。
- 相关方管理:统计承包商、供应商入场前安全资质审查通过率、安全协议签订率,以及现场监督检查次数(含违章整改项数量),确保外来单位可控。
- 应急管理:统计应急预案演练次数(含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参与人数、演练问题整改数量,以及应急物资储备检查记录(如消防器材、急救药品完好率)。
事故与事件数据
事故数据是安全工作的“晴雨表”,需精准统计并深度分析,防止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 事故统计:当月发生的事故起数(按轻伤、重伤、死亡、重大事故分类)、直接经济损失、伤亡人员工龄、违章类型(如操作失误、管理缺陷)等,需与上月同比、去年同期对比,分析趋势。
- 未遂事件与险肇事故:统计“未造成伤害但可能引发事故”的事件数量(如设备异常、泄漏险情)、原因分析报告数量,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体现“四不放过”原则(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 事故处理与整改:跟踪事故调查报告完成率、责任处理落实情况(如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整改措施执行率,以及事故案例培训场次。
安全培训与意识数据
培训是提升安全能力的“软实力”,数据需反映培训的覆盖面与实效性。
- 培训实施:统计当月安全培训总学时、培训场次(如新员工三级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转岗培训)、参训人次及覆盖率(应参训人数/实际参训人数×100%)。
-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试合格率、培训后安全行为改善率(如违章率下降)、员工安全满意度调查(匿名问卷)等指标,量化培训效果。
- 安全文化建设:统计安全活动开展次数(如安全月、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宣传稿件发布数量、员工安全建议采纳数量,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设备设施安全数据
设备设施是安全生产的“硬件基础”,数据需反映其运行状态与维护质量。
- 特种设备管理:统计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定期检验率、合格率,以及隐患整改数量(如安全附件失效、操作异常)。
- 安全防护设施:汇总防护装置(如防护罩、急停按钮)完好率、检测检验次数,以及临时拆除或损坏后的恢复记录。
- 消防设施:统计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栓)检查数量、完好率,消防系统(自动报警、喷淋)测试次数及问题整改率。
- 用电安全:汇总电气线路检测次数、隐患数量(如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以及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合格率。
职业健康数据
职业健康是员工权益的“重要保障”,数据需反映危害因素控制与员工健康状态。

- 危害因素监测:统计工作场所粉尘、噪声、有毒物质等危害因素检测点数量、合格率,以及超标区域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 职业健康检查:汇总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异常人数,以及复查跟踪记录。
- 个体防护用品(PPE):统计PPE发放数量、员工正确使用率(现场抽查)、损坏更换次数,确保防护有效性。
- 职业病病例:统计当月新增职业病病例数量、诊断机构合规性,以及患者治疗与康复跟踪情况。
数据应用与持续改进
每月安全数据统计后,需形成分析报告,重点关注:
- 趋势分析:对比历史数据,识别风险上升领域(如某类违章反复出现);
- 问题溯源:对高频隐患或事故深挖管理漏洞(如培训不足、制度缺失);
- 对策制定:基于数据结果调整安全策略(如增加某类设备检查频次、优化培训内容);
- 结果公示:向全员公示数据结果,强化责任意识,形成“统计-分析-改进-反馈”的闭环管理。
通过系统化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企业能实现安全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710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