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每月数据统计是保障企业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基础,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够及时识别风险、评估措施有效性,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从基础安全数据、隐患治理数据、培训与应急数据、职业健康数据四个核心维度,详细说明每月需统计的关键内容。

基础安全管理数据
基础数据是安全管理的“底座”,反映体系运行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 安全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包括月度工伤事故率、重伤及以上事故次数、隐患整改率等核心KPI的达成值,与年度目标、上月数据的对比分析。
- 安全投入与费用:统计当月安全专项费用支出(如防护设备采购、检测检验费用、培训费用等),占企业总产值的比例,并与预算进行偏差分析。
- 安全会议与检查执行:记录月度安全会议召开次数、参会人员覆盖率、会议决议落实项数;日常安全检查(含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次数、发现问题数量及类型分布。
- 持证上岗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高处作业人员等)持证数量、证书有效期临近预警人数(提前3个月提醒)、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覆盖率100%的落实情况。
隐患排查治理数据
隐患治理是预防事故的核心环节,需通过数据追踪闭环管理效果。
- 隐患排查总量:当月排查出的隐患总数,按隐患等级分类统计(重大隐患、较大隐患、一般隐患),按隐患类型分类(如设备设施缺陷、违章操作、防护缺失、管理漏洞等)。
- 隐患整改情况:隐患整改数量、整改率(=整改隐患数/排查隐患数×100%),其中重大隐患的整改率需单独标注;未整改隐患的数量、原因分析(如资金不足、技术难度大、工期延误等)。
- 隐患来源分布:隐患排查渠道占比,如日常检查占比、员工上报占比、政府检查占比、外部审核占比等,分析主要隐患来源,优化排查方向。
- 重复隐患统计:当月重复出现的隐患数量及类型,反映同类问题的顽固性,需针对性制定长效治理措施。
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数据
培训与演练是提升安全能力的关键,需量化评估实施效果。

- 安全培训实施:当月培训总场次、参训人次、培训覆盖率(=参训人数/应训人数×100%);培训内容分类(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技能、事故案例教育等);培训考核通过率,未通过人员的补训情况。
- 应急演练情况:演练类型(如消防演练、触电急救演练、危化品泄漏演练等)、演练次数、参与人员(含员工、应急队伍、外部联动单位);演练效果评估得分(通过预案完整性、响应速度、处置能力、协同配合等维度评分);演练后问题整改项数量及完成率。
- 安全活动参与:如“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的参与人数、提交建议数量、采纳实施数量,评估员工安全文化参与度。
职业健康与工伤事故数据
职业健康与工伤事故数据直接反映员工安全状态,需精准统计并深挖原因。
- 职业健康管理:当月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音、有毒物质等)的员工人数、职业健康检查人数、检查异常人数及异常类型;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的发放数量、使用培训覆盖率。
- 工伤事故统计:月度工伤事故总起数、受伤人数(按伤害程度分类:轻伤、重伤、死亡);事故原因分析(如违章操作、设备故障、环境因素、管理缺失等);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统计;事故处理情况(是否结案、责任人处理、防范措施落实)。
- 职业病监测:新发职业病病例数、累计职业病病例数,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数据的关联性分析,评估防护措施有效性。
数据应用与持续改进
数据统计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管理提升,需每月形成分析报告,重点关注:
- 趋势分析:对比近6个月数据变化,识别事故率、隐患数量等关键指标上升或下降趋势,预警潜在风险。
- 问题聚焦:对高频隐患类型、重复事故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如修订操作规程、增加设备投入、优化培训内容)。
- 决策支持:向管理层汇报数据结果,为安全资源配置、制度修订、目标调整提供依据,形成“统计-分析-改进-反馈”的闭环管理。
通过系统化统计上述数据,企业可全面掌握安全动态,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为构建本质安全型组织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710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