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概述
2023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稳定、局部承压”的特点,据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8.2%,死亡人数同比下降7.6%,重特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2.5%,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数据表明,通过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执法等措施,安全生产基础持续巩固,但高风险行业领域、中小微企业及新业态安全问题仍较突出,需高度关注。

分行业事故特征分析
(一)制造业事故总量占比最高
制造业全年事故起数占总量的34.6%,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化工、电子制造等领域,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三类事故占比达62.3%,数据反映,制造业企业设备老化、安全培训不足、违规操作等问题仍是事故主因。
(二)建筑业事故致死率居高不下
建筑业事故起数占比18.2%,但死亡人数占比达26.7%,单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1.47人,显著高于其他行业,高处坠落、坍塌、起重伤害为主要致因,分别占比35.1%、22.4%、19.8%,项目分包管理混乱、安全防护措施缺失、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是关键风险点。
(三)交通运输业事故反弹压力显现
道路运输事故起数占比29.5%,同比上升3.2%,主要涉及货车超速、疲劳驾驶、非法载客等行为,水上运输事故虽总量较小,但重大沉船事故致死率高达100%,安全监管存在盲区。
事故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特征明显
数据显示,第二季度(4-6月)事故起数占比最高,达28.7%,与春季生产经营活动密集、节后复工复产安全意识松懈相关;第四季度(10-12月)事故起数占比25.3,主要受冬季恶劣天气、赶工期等因素影响。
(二)区域差异显著
东部沿海地区因经济发达、企业密集,事故总量占比38.2%;中西部地区受资源型产业集中影响,重特大事故占比42.1,其中煤矿、非煤矿山事故超六成集中在山西、内蒙古、云南等省份,城乡结合部及小微企业聚集区事故发生率高于城市核心区。

事故原因深度剖析
(一)人为因素仍是主因
直接原因中,操作不规范占比41.3%,安全意识不足占比28.7%,教育培训不到位占比19.5%,某化工企业爆炸事故调查表明,员工未严格执行动火作业审批流程,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数据显示,发生事故的企业中,83.6%未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72.4%安全投入未达国家标准,61.2%隐患排查治理流于形式,部分中小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压缩安全成本,带病生产现象突出。
(三)监管执法存在薄弱环节
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平均1名监管人员需覆盖200余家企业;部分地区执法“宽松软”,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偏轻,2023年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平均金额仅1.2万元,震慑效应不足。
安全生产成效与改进方向
(一)重点领域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2023年隐患排查整改率达95.8%,较上年提升6.2个百分点;全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起数同比分别下降12.5%、9.8%、15.3%。
(二)技术创新赋能安全监管
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加速,全国2.3万家高危企业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AI视频识别系统已在建筑工地、厂区部署,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2.6%。

(三)未来工作重点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行“安全总监”制度,将安全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二是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2024年计划新增专职安全监管员2万名;三是深化重点行业专项整治,聚焦矿山、消防、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全覆盖;四是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2024年计划培训企业负责人、安全员及特种作业人员300万人次。
安全生产数据既是“成绩单”,也是“警示灯”,2023年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但当前风险挑战依然严峻,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664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