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监测是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系统化的技术实现对生产全要素、全流程的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为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坚实支撑,以下从监测体系构成、技术应用场景、实施路径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阐述。

安全生产监测的核心构成要素
安全生产监测体系需覆盖“人、机、环、管”四大核心要素,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监控网络。
- 人员状态监测: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如安全帽、手环)实时采集作业人员的心率、体温、定位及操作行为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疲劳作业、违规操作(如未佩戴防护装备、进入危险区域)等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在矿山作业中,可监测矿工的气体暴露浓度与生命体征,避免窒息或中毒事故。
- 设备运行监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关键设备(如起重机、锅炉、输送带)的振动、温度、压力、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边缘计算设备进行数据预处理,当参数超出阈值时自动触发停机报警,预防机械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
- 环境风险监测:部署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监测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如CO、H₂S)、粉尘浓度、水位变化及气象条件(如风速、降雨),在化工、建筑、矿山等场景中尤为重要,化工厂可通过对可燃气体的泄漏监测联动通风系统,降低爆炸风险。
- 管理流程监测: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安全培训记录、隐患排查整改、应急预案演练等管理流程进行数字化跟踪,确保制度落实到位,通过电子巡检系统记录隐患整改情况,避免“纸上整改”问题。
关键技术支撑与应用场景
安全生产监测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一)关键技术应用
- 物联网(IoT):通过传感器、RFID、LoRa等设备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数据采集频率可达秒级,确保实时性。
- 大数据分析:构建历史事故数据库与设备故障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风险趋势,分析设备运行数据与故障的关联性,实现预测性维护。
- 数字孪生:构建物理工厂的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生产状态,模拟事故演化过程,辅助制定应急预案。
- AI视频监控:通过计算机视觉自动识别人员闯入、违规动火、安全帽佩戴不规范等行为,响应时间缩短至3秒以内。
(二)典型应用场景
| 行业 | 监测重点 | 技术应用案例 |
|---|---|---|
| 制造业 | 设备状态、人员操作规范、车间环境 | 某汽车工厂通过AI视觉识别工人未戴手套操作,自动报警并记录。 |
| 化工 | 危险气体泄漏、反应釜温度压力、管道腐蚀 | 某石化企业部署光纤传感器监测管道应变,结合大数据预测腐蚀风险,泄漏事故下降60%。 |
| 建筑 | 高处作业人员定位、深基坑变形、塔吊运行 | 某地铁工地通过北斗定位技术监测塔吊防碰撞,实时预警超载操作。 |
| 矿山 | 瓦斯浓度、矿工定位、井下通风 | 某煤矿通过5G+边缘计算实现瓦斯超限后30秒内自动切断电源,保障人员安全。 |
监测体系的实施路径
企业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与风险等级,分阶段构建安全生产监测体系。

- 需求分析与规划:全面梳理生产流程中的风险点,明确监测目标(如降低事故率、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
- 技术选型与部署:选择适配的传感器、通信协议(如5G、NB-IoT)与平台架构,优先覆盖高风险区域与关键设备,逐步扩展至全流程。
- 数据整合与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测数据中台,整合各子系统数据,实现可视化展示(如数字孪生沙盘)与智能预警。
- 人员培训与制度保障:对监测系统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制定《监测数据管理规范》《预警响应流程》等制度,确保系统有效运行。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安全生产监测需与技术、管理、文化深度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 动态优化监测策略:定期分析监测数据与事故案例,调整传感器布点与预警阈值,提升监测精准度。
- 强化应急联动:将监测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实现预警信息自动推送至责任人,联动启动通风、疏散、救援等应急措施。
- 推动全员参与:通过移动端APP向员工开放风险查询与隐患上报功能,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文化氛围。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安全生产监测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感知智能化,通过多模态传感器与AI算法实现更精准的风险识别;二是系统一体化,监测系统与ERP、MES等管理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安全与生产的协同优化;三是服务化转型,第三方监测服务平台兴起,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监测解决方案。
安全生产监测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抓手,需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构建“感知-预警-处置-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10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