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工作以数据说话,是新时代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高效的数据应用,能够将安全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风险隐患的精准识别、监管执法的靶向发力、责任落实的量化考核,从而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效能。

数据采集:构建全域覆盖的安全生产“数据底座”
数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原料”,其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直接决定后续分析与应用的质量,当前,安全生产数据采集已从单一的事故记录向“人、机、环、管”全要素拓展,形成多源异构的数据体系。
人员数据:包括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记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健康监护数据、违章操作记录等,通过建立从业人员“一人一档”电子档案,可实时掌握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等关键指标,对未按规定培训或健康异常人员及时预警。
设备设施数据:涵盖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的定期检验报告、运行参数、故障记录、维修保养记录,以及普通生产设备的运行时长、故障率、更换周期等,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振动、温度、压力等数据,可实现对设备异常状态的早期预警。
环境与场所数据:包括作业场所的气体浓度(如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参数,以及消防设施状态、安全通道畅通情况、应急物资储备等,在化工园区部署智能监测传感器,可实时监控重点区域的有害气体浓度,超限自动触发报警。
管理过程数据:涉及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记录、应急预案及演练数据、安全投入明细、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等,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可记录隐患排查的频次、整改率、责任人闭环情况,量化管理效能。
表:安全生产数据采集主要来源与内容
| 数据类型 | 采集来源 | 核心内容 |
|—————-|————————————————————————–|————————————————————————–|
| 人员数据 | 人事系统、培训平台、健康监护系统 | 从业人员数量、培训率、持证上岗率、违章次数、健康异常率 |
| 设备设施数据 | 设备管理系统、物联网传感器、检验检测报告 | 设备数量、故障率、定期检验率、运行参数异常次数 |
| 环境与场所数据 | 智能监测系统、视频监控、消防设施巡检系统 | 环境参数达标率、消防设施完好率、隐患点数量 |
| 管理过程数据 | 安全生产管理平台、隐患排查系统、应急预案系统 | 隐患整改率、安全投入占比、演练参与率、事故发生率 |
数据分析:用数据洞察风险规律,实现精准预警
海量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提升安全水平,需通过科学分析方法挖掘数据价值,识别风险规律,为决策提供支撑。
风险趋势分析:通过历史事故数据、隐患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的动态变化,某企业近3年数据显示,夏季高温时段中暑事故发生率占比达42%,可针对性制定夏季防暑降温措施;某行业事故类型分析显示,高处坠落占比达35%,需重点加强高处作业安全管理。

关键指标(KPI)监测:建立安全生产核心指标体系,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安全绩效。
- 隐患治理指标:隐患排查率、隐患整改率、重大隐患整改及时率;
- 事故控制指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率(起/万人);
- 管理效能指标:安全培训覆盖率、应急演练达标率、安全投入占比。
通过实时监测这些指标,可及时发现管理短板,若某部门隐患整改率连续3个月低于90%,系统自动预警,推动责任落实。
风险关联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不同数据间的关联性,识别风险叠加因素,分析发现“新员工+夜班+设备老旧”的组合下,事故发生率是常规情况的5.8倍,据此可针对性加强对新员工的夜间作业培训和对老旧设备的升级改造。
预测性预警: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设备运行参数、历史故障数据和环境数据,预测设备未来30天的故障概率,提前安排检修;通过气象数据、历史事故数据,预测极端天气下的事故风险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数据应用:驱动安全管理全流程优化
数据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需将分析结果贯穿于风险预防、监管执法、事故调查、应急响应等全流程,实现“数据—决策—行动—反馈”的闭环管理。
风险预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通过数据画像,对高风险区域、高风险环节、高风险人员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级管控,基于历史事故数据,将化工反应釜、矿山采掘面等列为“高风险点位”,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风险参数;对有多次违章记录的员工建立“重点关注名单”,加强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
监管执法:从“大水漫灌”到“精准靶向”
监管部门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实现差异化监管,某市应急管理局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小微企业的事故发生率是大型企业的2.3倍,但监管资源仅占15%,据此调整监管力量,将80%的执法资源投向小微企业,并开发“小微企业安全自查自改系统”,指导企业隐患排查。
责任落实:从“模糊定性”到“量化考核”
通过数据量化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避免“责任悬空”,将隐患整改率、培训达标率、事故控制指标等纳入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数据实时更新、公开透明;对未完成指标的责任单位,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整改任务单,并跟踪督办。

应急响应:从“经验判断”到“数据支撑”
在事故应急中,数据可提升响应效率,通过实时数据掌握事故现场的人员分布、周边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等信息,为救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历史事故案例数据,匹配最佳处置流程,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数据安全与共享:筑牢数据应用的双重保障
安全生产数据涉及企业秘密和敏感信息,需在应用中平衡数据利用与安全保护。
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核心数据(如事故信息、企业商业秘密)加密存储、权限管控;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明确数据安全责任,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
数据共享:打破部门、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应急、工信、公安、气象等部门共享数据,可形成风险防控合力;企业间共享行业事故数据,可相互借鉴经验,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安全生产工作以数据说话,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转变,通过构建“采集—分析—应用—共享”的数据闭环,可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的精准防控、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责任落实的量化落地,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数据将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价值,为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254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