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安全生产领域重大紧急舆情,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可能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公众高度关注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安全生产重大紧急舆情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安全隐患曝光、应急处置不力引发的负面舆情等。
(三)工作原则
-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公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舆情处置与应急救援同步推进。
- 快速响应,分级负责:建立“属地管理、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的应急机制,确保舆情在黄金4小时内得到初步响应。
- 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杜绝虚假信息传播,主动引导社会舆论。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日常舆情监测与风险评估,从源头减少重大紧急舆情发生。
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安全生产重大紧急舆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分管安全、宣传的负责人任副总指挥,成员包括安全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生产运营部门、法务部门等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
(二)职责分工
| 部门/岗位 | 主要职责 |
|---|---|
| 指挥部 | 统筹决策舆情处置方案,调配资源,协调跨部门协作,向政府监管部门及上级单位报告。 |
| 办公室 | 接收舆情信息,汇总分析动态,传达指挥部指令,跟踪处置进展。 |
| 安全管理部门 | 提供事故调查、隐患整改等专业信息,配合回应公众对安全责任的关切。 |
| 宣传部门 | 负责信息发布、媒体沟通、舆情引导,组织新闻发布会,管控官方新媒体账号。 |
| 生产运营部门 | 配合现场应急处置,提供生产运营数据,落实整改措施。 |
| 法务部门 | 评估舆情法律风险,指导应对涉法涉诉问题,审核对外发布信息内容。 |
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范围
- 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主流媒体报道及评论;
- 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热搜、话题、用户评论;
- 网络论坛: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地方性论坛等社区讨论;
- 政府与监管渠道:应急管理部门官网、12345热线、信访平台等投诉举报信息。
(二)监测方式
- 技术监测:采用舆情监测系统(如百度舆情、清博大数据等)设置关键词库(如“XX公司+事故”“XX工厂+爆炸”),实时抓取全网信息;
- 人工巡查:安排专人对重点平台、时段进行巡查,确保信息无遗漏;
- 信息报送:建立“日监测、周报告、月分析”机制,重大紧急信息即时上报。
(三)预警分级
根据舆情发展态势,将预警分为三级:
| 预警级别 | 判定标准 | 响应措施 |
|————–|—————————————————————————–|—————————————————————————–|
| Ⅲ级(关注) | 单条信息阅读量超10万,或负面评论占比超30%,尚未形成广泛传播。 | 启动部门级响应,宣传部门核实信息,2小时内形成初步应对方案。 |
| Ⅱ级(紧急) | 多平台热搜,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负面评论占比超50,引发局部社会关注。 | 启动单位级响应,指挥部召开会议,24小时内发布官方声明,同步开展整改。 |
| Ⅰ级(特急) | 重特大事故曝光,舆情呈爆发式传播,引发全国性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 启动最高级别响应,总指挥亲自部署,1小时内上报政府监管部门,同步启动应急处置。 |
应急响应
(一)响应启动
达到Ⅱ级及以上预警标准时,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各成员部门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二)处置流程
信息核实(启动响应后1小时内):
- 安全管理部门联合宣传部门快速核实舆情事件真实性、原因、伤亡及损失情况,形成《舆情核实报告》;
- 法务部门评估信息是否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明确公开边界。
分级处置:

- 一般舆情(Ⅲ级):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澄清说明,对不实信息及时举报删除;
- 重大舆情(Ⅱ级):指挥部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单位负责人或授权人通报事件进展及整改措施,24小时内回应核心关切;
- 特别重大舆情(Ⅰ级):邀请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专家共同参与信息发布,建立“每日通报”机制,持续公开调查进展与整改成效。
舆论引导:
- 联合主流媒体、行业KOL发布正面信息,转移负面焦点;
- 在社交平台置顶权威信息,开展“在线问答”,及时回应网民疑问;
- 对恶意造谣、传谣行为,固定证据并报警处置。
(三)信息发布规范
| 发布原则 | 具体要求 |
|---|---|
| 及时性 | 首次回应不超过4小时,后续动态每12小时更新一次。 |
| 准确性 | 数据需经多部门核实,避免使用“可能”“大概”等模糊表述。 |
| 统一性 | 对外口径由指挥部统一审定,各部门不得擅自发布信息。 |
| 人文关怀 | 涉及伤亡事件,需表达对受害者的哀悼与慰问,避免冷冰冰的官方话术。 |
后期处置
(一)舆情评估
应急响应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指挥部组织撰写《舆情处置评估报告》,内容包括舆情起因、处置措施效果、公众反馈、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二)整改提升
针对舆情暴露的安全管理短板,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承诺,接受公众监督。
(三)总结复盘
召开舆情处置总结会,分析经验教训,修订完善预案,加强员工舆情应对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
保障措施
(一)队伍保障
组建由宣传、安全、法务等部门组成的专职舆情应对团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1次实战模拟训练。
(二)技术保障
配备专业舆情监测系统,确保信息抓取及时、分析精准;建立与政府监管部门、主流媒体的信息直通渠道,保障信息传递高效。

(三)经费保障
设立舆情应急专项经费,用于设备采购、系统维护、专家咨询、媒体合作等,确保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四)培训与演练
每年开展2次以上舆情处置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沟通技巧、媒体应对等;每半年组织1次跨部门联合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
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若遇国家或地方政策调整,及时修订完善,各下属单位应根据本预案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254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