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安全数据统计工作围绕“精准统计、动态监测、风险预警”三大核心目标,依托信息化平台与标准化流程,全面覆盖生产安全、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等8大领域,累计采集数据超120万条,生成分析报告36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通过建立“日采集、周汇总、月分析”工作机制,实现了安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指标统计准确率达99.2%,较去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主要成果
(一)数据采集体系持续优化
整合12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新增“隐患整改闭环率”“应急响应时效”等6项动态指标,针对传统人工填报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开发移动端数据采集工具,实现隐患上报、整改确认全流程线上化,数据采集效率提升60%,错误率下降至0.3%以下。
(二)统计分析能力显著增强
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安全风险热力图模型,对“三违”行为、设备故障等高频风险点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季度趋势分析,识别出“夜间作业事故率偏高”“临时用电隐患集中”等3类潜在风险,推动相关部门制定专项整改措施,使相关领域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8%。
(三)数据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建立安全数据可视化驾驶舱,实时展示各单位安全绩效、隐患整改进度等关键信息,支持管理层一键调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基于统计数据,优化应急预案4项,调整安全资源配置方案,使应急演练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较往年提升40%。

问题与不足
- 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部分老旧系统数据接口未完全开放,导致跨部门数据共享效率较低,影响综合分析深度。
- 动态监测覆盖不足:针对新兴风险(如网络安全威胁、供应链安全)的监测指标体系尚未健全,数据采集维度有待拓展。
- 分析人才储备薄弱:具备统计学与安全工程复合背景的分析人员仅3人,难以满足深度数据挖掘需求。
改进方向
(一)强化数据治理基础
推进跨部门数据平台整合,制定《安全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力争明年实现100%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建立数据质量校验机制,对异常数据自动预警,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靠。
(二)完善风险监测体系
增设“物联网设备运行状态”“第三方承包商安全绩效”等10项动态监测指标,引入AI算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从“事后统计”向“事前预警”转变。
(三)提升团队能力建设
开展“数据安全分析”专项培训,计划引进2名数据分析专业人才,组建5人核心分析团队,重点攻关风险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等课题。

本年度安全数据统计工作在标准化、智能化、实战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需在数据融合、技术赋能、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下一步,将以“数据驱动安全”为核心,深化统计成果应用,为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866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