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体开展情况
2023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覆盖企业、社区、学校、农村等各类主体,据统计,全国共组织安全生产主题宣讲活动23.6万场,参与人数超过1.2亿人次;开展应急演练45.8万场,其中实战化演练占比达68%;发放宣传资料3.2亿份,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安全知识、警示案例等内容8.7亿条,形成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活动期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2.3%和10.5%,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件,实现了“以月促年、全年安全”的预期目标。

重点领域安全能力提升数据
(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
活动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落实五到位”要求落地见效,全国共检查企业186万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327万项,重大隐患整改率达92.6%,高危行业企业(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等)开展“安全承诺践诺”活动覆盖率达100%,85%的企业建立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较活动前提升23个百分点;通过“安全生产大家谈”“班前会安全讲评”等形式,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参与率达98.7%,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9.2%,有效提升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公众安全素养显著提升
面向社会公众的安全科普活动成效显著,全国举办“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5.8万场,现场接受咨询群众超3000万人次;“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应急技能体验”等互动活动参与人数突破5000万;中小学安全课开课率达100%,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从活动前的76%提升至91%,居民家庭安全隐患自查自纠活动覆盖全国2.3亿户家庭,共发现并整改用火用电用气安全隐患186万项,居民应急避险能力明显增强。
(三)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增强
全国共组织开展多部门、跨区域联合应急演练1.2万场,涵盖危化品泄漏、火灾扑救、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救援等多个场景,演练中,企业专职救援队、社会应急力量与专业救援队伍协同作战能力提升,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较活动前提速30%,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也得到加强,全国社区、村(居)委会应急物资储备点覆盖率提升至85%,储备灭火器、急救包、防汛沙袋等物资超500万件,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形式与长效机制建设
(一)宣传形式创新突破
安全生产月活动积极探索“互联网+安全宣传”模式,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安全知识挑战赛#等话题,播放量达120亿次;“安全云课堂”“VR应急体验”等线上产品累计访问量超8亿次,打破了传统宣传的时空限制,部分地区还推出“安全体验馆流动车”,深入农村、社区提供沉浸式安全体验,累计服务群众超500万人次,受到广泛好评。
(二)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活动注重“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全国共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制度18.6万项,新增应急预案23.5万件,多地建立“安全吹哨人”制度,鼓励员工举报安全隐患,活动期间收到有效举报线索45万条,兑现奖励超2000万元;推动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80%的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了“安全文化角”或“安全宣传栏”,形成了“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长效氛围。
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一)典型案例成效显著
某省危化品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全流程风险辨识”,发现并整改重大隐患12项,投入升级改造资金3000万元,实现连续6年“零事故”;某市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家庭应急演练”大赛,参与家庭达2万户,活动后该区域火灾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8%;某建筑企业推行“安全行为积分制”,员工主动排查隐患的积极性提升40%,隐患整改平均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

(二)经验启示
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二是必须压实各方责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让安全知识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四是必须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安全生产月活动虽已结束,但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通过本次活动,全社会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安全能力全面提升,为全年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总结经验、固化成果,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622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