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源地铁监测的重要性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其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地铁系统具有结构复杂、客流量大、运行环境封闭等特点,施工期和运营期均面临多种安全生产风险源,如地质条件变化、结构变形、设备故障、第三方施工影响等,这些风险源若未能及时发现和管控,可能引发坍塌、火灾、脱轨等严重事故,建立科学、系统的地铁监测体系,对风险源进行实时、动态跟踪,是实现地铁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监测数据不仅能为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提供依据,还能为地铁设计、施工和运维优化积累经验,是保障地铁“安全、准点、高效”运行的核心技术支撑。

地铁安全生产风险源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地铁风险源可分为施工期风险和运营期风险两大类,每类风险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特征。
(一)施工期风险源
施工期是地铁工程事故的高发阶段,主要风险源包括:
- 地质与环境风险:地铁隧道多位于城市地下浅层,地质条件复杂,如软土、砂层、岩溶区等易引发坍塌、涌水涌砂;邻近建筑物、管线密集时,施工扰动可能导致地面沉降、管线破裂。
- 设计与施工风险:支护结构强度不足、开挖步序不合理、盾构机选型不当等,易造成隧道变形失稳;联络通道、竖井等附属工程施工时,也存在空间交叉作业风险。
- 设备与管理风险:起重机械、脚手架等设备故障,或施工方案未严格交底、安全防护缺失等管理漏洞,可能引发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
(二)运营期风险源
运营期地铁系统长期处于动态负荷状态,风险源主要包括:
- 结构变形风险:列车振动、周边施工扰动等因素可能导致隧道、车站结构开裂、渗漏,甚至影响轨道几何尺寸。
- 设备系统风险:供电、信号、通信、通风等关键设备故障,可能引发列车停运、火灾等次生灾害;轨道磨损、接触网老化等也会威胁行车安全。
- 外部环境风险:邻近基坑开挖、爆破作业等第三方施工,可能对地铁结构造成冲击;极端天气如暴雨、内涝则可能导致区间隧道积水。
地铁监测的关键技术与实施方法
针对上述风险源,地铁监测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感知-分析-预警-决策”的闭环管理。

(一)自动化监测技术
- 几何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静力水准仪、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对隧道沉降、收敛、位移等进行毫米级精度监测;通过布设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
- 结构应力监测:在混凝土结构中埋设应变计、钢筋计,在钢结构上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受力状态,预警超限风险。
- 环境与设备监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隧道内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对供电系统电压、接触网张力、轨道几何状态等进行在线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
构建地铁监测大数据平台,集成多源监测数据(如自动化监测数据、人工巡检数据、第三方施工数据等),通过BIM+GIS技术实现风险源可视化展示,平台具备数据智能分析功能,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变形趋势、预测设备寿命,自动生成监测报告和预警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人工巡检与专业评估
自动化监测需与人工巡检相结合,由专业技术人员对重点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邻近基坑段)进行定期检查,记录结构裂缝、渗漏等表观缺陷,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如结构安全性评估、设备寿命评估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预警机制
监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提前识别风险,需建立“分级预警-响应处置-跟踪反馈”的全流程机制:
-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去噪、校正,剔除异常值,确保数据可靠性。
- 趋势分析与阈值判定:结合历史数据与规范标准,设定各监测项目的预警阈值(如沉降速率、应力限值等),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判断变化趋势是否异常。
- 多源数据融合: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地质资料、施工记录等关联,分析风险源成因(如沉降是否由邻近施工引发)。
- 预警发布与处置:根据风险等级(蓝、黄、橙、红四级)通过平台、短信等方式向相关单位推送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核查与加固处置。
当前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地铁监测技术不断进步,但仍存在以下挑战:一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监测精度不足;二是多系统数据孤岛现象突出,分析效率低;三是部分项目存在“重建设、轻运维”倾向,监测维护投入不足,未来优化方向包括:

- 技术创新:推广光纤传感、无人机巡检、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等新技术,提升监测覆盖范围和精度。
- 标准完善:制定统一的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标准,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
- 管理强化:将监测纳入地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风险源-监测指标-责任主体”清单,确保监测责任落实到人。
地铁安全生产风险源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融合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管理手段,通过构建“自动化监测+信息化分析+智能化预警”的体系,可实现对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为地铁安全运营筑牢防线,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地铁监测将向“更精准、更实时、更智能”方向发展,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621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