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数据是现代安全生产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应用,能够有效识别风险、预警隐患、支撑决策,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构建科学的安全监管数据体系,是实现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安全监管数据的构成与来源
安全监管数据涵盖多维度、多层级的信息,主要分为基础数据、动态数据、隐患数据及事故数据四大类,基础数据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如名称、行业、规模、证照等)、设施设备台账(如特种设备、危险工艺、安全防护装置等)、从业人员资质(如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安全培训记录等);动态数据涉及生产实时状态(如温度、压力、浓度等监测数据)、人员作业行为(如违章操作记录、在岗情况等)、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如巡检记录、应急演练记录等);隐患数据包括排查出的隐患类型、级别、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及完成情况;事故数据则包含事故发生经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伤亡损失、责任追究等信息。
数据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安全生产许可系统、执法记录系统等获取监管数据;企业依托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系统等产生内部数据;社会公众可通过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提供隐患线索;第三方机构通过检测检验、评估认证等形成专业数据,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能够全面反映安全生产的真实状况。
安全监管数据的核心价值
安全监管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在风险预警方面,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隐患数据的统计分析,可识别出高危行业、关键环节和薄弱时段,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模型,通过对煤矿瓦斯浓度、井下人员定位等实时数据的监测分析,可提前预警瓦斯超限、人员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等风险。
在监管执法中,数据驱动能够提升精准性,通过对比企业自查数据与监管部门检查数据,可发现瞒报漏报隐患;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频违法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避免“一刀切”,某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画像系统,对数据异常的企业自动触发重点检查程序,使重大隐患发现率提升40%。

在事故调查中,数据追溯可还原事故全貌,通过调取监控录像、设备运行日志、人员操作记录等数据,精准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能为法规标准制修订提供依据,推动安全生产源头治理。
安全监管数据的应用场景
安全监管数据的应用贯穿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全过程,事前预防中,基于企业基础数据和行业风险数据,构建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风险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管控;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早期风险预警,危化品企业通过整合储罐液位、压力、温度等传感器数据,可自动识别泄漏、爆炸等异常征兆,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事中控制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重点场所、关键设备的实时监控,结合视频智能分析识别“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行为;利用移动执法终端现场采集隐患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确保整改闭环管理,某市建筑施工领域通过推广塔吊安全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起重量、力矩、幅度等数据,有效预防了塔吊倒塌事故。
事后处置中,依托应急指挥平台整合事故数据、资源数据、预案数据,实现智能调度、辅助决策;通过对事故数据的深度挖掘,形成事故案例库,用于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数据应用还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建立基于数据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安全监管数据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安全监管数据应用仍存在数据孤岛、质量不高、共享不畅等问题,部分企业数据填报不规范,存在瞒报、漏报现象;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数据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基层监管人员数据应用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挖掘数据深层价值。
为破解这些难题,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共享标准,确保数据规范性和可比性;二是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政府部门、企业、第三方机构数据互联互通,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共享网络;三是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开展监管人员数据素养培训,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培养复合型数据人才。
安全监管数据是安全生产的“智慧大脑”,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安全监管数据将在风险防控、监管执法、应急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本质安全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需持续深化数据应用创新,以数据驱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变革,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533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