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技术、安全工程管理、智能传感与数据分析等核心知识,具备安全监测系统运维、风险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及技术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聚焦于服务矿山、化工、建筑施工、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安全评价及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适应安全生产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的模块化结构,突出理论与实践融合。
(一)公共基础课
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夯实学生文化素养和通用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
涵盖安全系统工程、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矿山地质与灾害防治、化工安全工程基础等,为专业技能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
聚焦岗位核心能力,设置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瓦斯、粉尘、温度等参数监测)、安全检测与仪表(传感器标定、校验与维护)、工业控制系统安全(PLC、DCS系统防护)、安全数据分析与应用(大数据、AI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应急处置技术(事故模拟与救援指挥)等课程,强化实操技能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四)拓展课
开设安全生产法规、职业健康管理、智能安全装备开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课程,结合行业新技术(如物联网、5G在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边界。
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构建“基础实训+专项技能+综合应用+顶岗实习”四级递进体系,实践教学占比不低于总学时的50%。
(一)基础实训
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电工电子实训、传感器检测实训、CAD制图等,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

(二)专项技能实训
依托安全监测监控实训室、虚拟仿真中心,进行瓦斯监测系统调试、火灾报警系统维护、安全参数采集与分析等专项训练,掌握主流设备(如KJ90X安全监控系统、JJB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操作与维护。
(三)综合应用实训
通过“矿井灾害虚拟仿真”“化工厂安全风险管控”等综合项目,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训练学生系统设计、故障排查及应急处置能力。
(四)顶岗实习
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如中煤科工、大疆创新等),安排6-8个月顶岗实习,参与企业安全监测项目运维、安全评估等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需满足“双师型”要求,专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1:1,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导师”的教学团队。
(一)专任教师
要求具备安全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具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能承担核心课程教学及实训指导。
(二)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安全总监、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项目指导及职业发展讲座,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
(三)师资培养
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安全监测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提升“双师”素质;支持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虚拟仿真资源开发,促进教学创新。

教学资源保障
(一)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建设安全监测监控综合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工业控制安全实验室,配备瓦斯传感器、红外摄像头、PLC控制柜等设备,满足“教、学、做”一体化需求,校外与1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接触真实生产环境。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发课程标准、微课视频、虚拟仿真软件、活页式教材等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库(如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化工厂泄漏应急处置),提升教学实践性。
(三)教材与图书资料
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行业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融合新技术、新工艺的校本教材;图书馆配备安全监测监控、安全工程、智能技术等相关图书及期刊,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企业评价”多元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
| 评价类型 | 评价主体 | |
|---|---|---|
| 过程性评价 | 课堂参与、实训报告、项目作业、技能考核(如传感器调试、数据分析) | 教师、学生互评 |
| 终结性评价 | 课程考试(理论+实践)、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如安全监测工、注册安全工程师助理) | 教师、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
| 企业评价 | 顶岗实习表现、岗位任务完成质量、职业素养(如安全意识、团队协作) | 企业导师、实习单位 |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定期调研用人单位需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与发展方向
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专业以“智能监测+安全管控”为特色,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养传统安全监测与智能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将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智慧矿山安全防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等方向,适应安全生产领域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需求,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533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