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大数据作为新时代安全生产治理的重要支撑,其性质直接关系到数据价值挖掘的深度与应用效果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风险预警、隐患排查、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必须确保其具备以下关键性质。

全面性与代表性
安全生产大数据的全面性体现在数据来源的广度和覆盖的深度上,需整合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第三方服务等多元主体数据,涵盖人、机、料、法、环等生产全要素;应覆盖不同行业、规模、区域的企业,确保数据样本具有代表性,避免因数据片面导致分析结论偏差,在化工行业大数据平台中,既需收集企业的设备运行参数、员工操作记录等内部数据,也需整合周边环境监测、气象预警等外部数据,形成全景式数据画像。
准确性与可靠性
数据质量是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不准确的数据会误导决策,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需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传感器采集的设备温度、压力等参数需定期校准,企业上报的隐患整改数据需通过现场核查验证,应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剔除重复、异常、缺失值,并通过多源数据交叉验证提升可靠性,如表1所示,数据质量评估维度包括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等,需设定量化指标进行常态化监控。
表1 数据质量评估维度与指标
| 评估维度 | 具体指标 | 目标值 |
|———-|———-|——–|
| 完整性 | 关键字段缺失率 | ≤1% |
| 一致性 | 多源数据冲突率 | ≤2% |
| 时效性 | 数据更新延迟 | ≤1小时 |
| 准确性 | 人工抽检正确率 | ≥98% |

实时性与动态性
安全生产风险具有突发性和动态演变特征,大数据需具备实时处理能力,以支撑快速响应,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矿井瓦斯浓度、矿山边坡位移等数据,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秒级风险预警;对危化品运输车辆,通过GPS定位与传感器数据联动,实时监控车速、路线偏离等异常行为,动态性则要求数据能持续反映生产状态变化,如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需记录从安装、运行到报废各阶段的状态参数,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依据。
关联性与可挖掘性
安全生产事故往往由多种因素交织引发,大数据需具备关联分析能力,揭示潜在风险规律,通过构建“人员行为-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的多维关联模型,可识别如“疲劳操作+设备老化+高温环境”等高风险组合,数据需结构化与半结构化并存,便于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算法进行模式识别,对历史事故数据中的文本记录(如事故报告、隐患描述)进行NLP处理,提取关键风险因子,形成知识图谱辅助决策。
安全性与保密性
安全生产数据涉及企业核心秘密和公共安全,需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在数据采集阶段,应采用加密传输和身份认证技术,防止数据泄露;在存储阶段,通过数据脱敏、访问权限分级等措施,确保敏感信息(如企业工艺参数、员工隐私)仅对授权人员开放;在应用阶段,需定期进行安全审计,防范数据篡改和滥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等敏感数据,可采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联邦学习技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协同分析。

标准化与开放性
标准化是数据互通共享的前提,需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接口等规范,国家已出台《安全生产数据元规范》,明确事故隐患、监管执法等核心数据元的定义和格式,确保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兼容性,开放性则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形成“数据池”效应,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可向科研机构开放脱敏后的历史事故数据,助力风险预警模型优化;企业间可通过行业数据联盟共享设备故障案例,共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大数据需具备全面、准确、实时、关联、安全、标准等核心性质,通过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方能真正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型,为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496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