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已成为引领教育实践转型的高频概念,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统一体,深刻理解并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它标志着教育焦点从知识的“量”的积累,转向对知识“质”的探究与内化,是一场关乎育人模式深刻变革的系统性工程。
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内在耦合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知识本位,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这些素养的培育,目标直指个体的全面发展与长远未来。
而深度学习,则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高阶思维参与的学习状态,它区别于浅层学习的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强调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批判性理解、与已有知识的有机联结、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迁移应用,以及最终创造新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建构意义,而非单纯获取信息。
二者的内在耦合关系在于:核心素养为深度学习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我们之所以要深度学习,正是为了发展那些能够伴随人一生的关键能力与品格,离开了素养导向,深度学习可能沦为一种没有灵魂的、纯粹的智力游戏,反之,深度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路径和核心载体,无论是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还是合作与沟通能力,都无法通过简单的告知和记忆来获得,必须在真实、复杂的深度学习体验中反复淬炼、逐渐形成,可以说,核心素养是“魂”,深度学习是“体”,魂体相依,方能育人。
基于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
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转化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际行动,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重构与创新。
重构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确立目标,教师需超越“了解什么”“记住什么”的浅层目标,转向“能够运用什么来做什么”的素养目标,历史课的目标不再是让学生单纯记忆“鸦片战争的年份和条约内容”,而是“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并从中汲取历史教训”,这一转变,直接驱动了教学活动向深度探究迈进。
创设真实情境:从“抽象知识”到“问题解决”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或未来职业相关的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深度学习的有效催化剂,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在生物课上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设置“如何规划校园一角,构建一个微型生态花园”的项目,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成本预算、团队协作和成果展示,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深度学习体验。
推动高阶思维活动:设计“认知挑战”任务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思维的深度参与,教师应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的学习任务,这可以通过对比、辩论、模型建构、方案设计等方式实现,下表对比了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在任务设计上的差异:
特征维度 | 浅层学习任务 | 深度学习任务 |
---|---|---|
记忆方式 | 机械记忆、复述事实 | 理解概念、构建知识网络 |
思维层次 | 记忆、理解 | 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
问题类型 | 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封闭性问题 | 无标准答案、需多角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
学习成果 | 零散的知识点、被动接受的信息 |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主动建构的理解 |
迁移能力 | 知识僵化,难以在新情境中应用 | 知识灵活,能够迁移解决新问题 |
实施多元化评价:从“终结性”到“过程性与发展性”
评价是指挥棒,要促进深度学习,就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更应引入过程性评价,如学习档案袋、项目报告、课堂表现观察、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了什么”,更关注“如何思考的”“素养发展到了什么水平”,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深度学习状况,并为后续教学提供精准的反馈。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专业挑战
在这一教育范式转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陪伴者与研究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课程整合能力、情境创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多元评价能力,教师自身的深度学习与专业成长,成为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与保障。
基于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我们跳出“教知识”的窠臼,走向“育全人”的广阔天地,这不仅是一场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洗礼,当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激荡、智慧碰撞、素养生长的场域时,我们培养出的,必将是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否意味着要淡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答: 绝非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并非淡化或忽视基础知识,而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是发展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的“载体”与“基石”,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深度学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让学习停留在对知识的孤立记忆和浅层认知上,而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背后的原理、结构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从而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智慧。
问题2:在当前依然存在的应试压力下,如何有效推行深度学习?
答: 应试压力与推行深度学习并非绝对对立,现代的考试改革方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许多高阶思维的题目本身就是深度学习的产物,教师可以通过“深度赋能应试”的策略,将深度学习的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体系(深度学习),远比单纯地刷题背诵(浅层学习)效果更佳,更能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且稳定的成绩,推行深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智慧地平衡素养培养与学业成绩,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