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大数据来源的多元化与系统性建设,是推动现代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领域已形成覆盖“人、机、环、管”全要素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为风险预警、隐患治理、监管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撑。

企业生产运行基础数据
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安全生产大数据的核心来源,这类数据主要包括:
- 人员管理数据:员工基本信息、安全培训记录、特种作业资质、健康监测数据(如岗前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违章操作记录等,反映人员安全素质与管理状态。
- 设备设施数据:设备台账、运行参数(温度、压力、振动等)、维护保养记录、检测检验报告、故障历史数据、更新改造记录等,用于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 工艺环境数据:生产工艺流程参数、作业环境监测数据(如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照明)、重点区域视频监控、气象水文信息等,动态评估作业环境风险。
- 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应急预案及演练记录、安全投入明细、事故报告与分析资料等,体现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效能。
政府监管与公共服务数据
政府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权威数据,是宏观决策与行业监管的重要依据:
- 行政许可与执法数据: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核发等审批信息,以及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停产停业整顿等执法记录,反映监管执法的覆盖面与力度。
- 事故调查与统计数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结果、事故原因分析、伤亡统计、经济损失数据等,为事故规律研究、风险防控重点识别提供核心支撑。
- 行业监测与预警数据:重点行业领域(如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的在线监测数据(如瓦斯浓度、液位泄漏、深基坑位移)、区域性风险点分布图、重大危险源动态信息等,实现实时监控与预警。
物联网与智能感知设备数据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安全生产数据的实时化、自动化采集,成为动态监测的关键来源:

- 智能传感设备数据:在矿山、危化品存储区、建筑施工工地等场所部署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体检测仪、红外摄像头、振动传感器等,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与环境异常数据,实现秒级响应。
- 视频监控与AI识别数据:通过高清摄像头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区域入侵等行为,并抓拍取证,提升现场监管效率。
- 可穿戴设备数据:为一线员工配备智能安全帽、定位手环等设备,实时采集位置信息、生理指标(如心率、体温)、环境暴露数据,在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定位并求救。
第三方服务与社会监督数据
社会化参与为安全生产大数据提供了多元补充,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数据网络:
- 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安全评价机构、检测检验机构、应急技术服务公司等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企业风险评估报告、设备检测数据、安全咨询建议等,为专业监管提供参考。
- 公众举报与舆情数据: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反映的安全隐患线索、事故舆情信息,可快速定位监管盲区并回应社会关切。
- 科研机构与行业组织数据: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安全技术研发成果、行业安全标准数据、典型事故案例库、安全培训教材等,为数据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多源数据融合与应用场景
安全生产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融合分析与场景化应用,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整合(如下表所示),可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 数据来源 | 典型数据类型 | 主要应用场景 |
|---|---|---|
| 企业基础数据 | 设备台账、隐患记录、人员资质 | 企业安全风险自评估、隐患闭环管理 |
| 政府监管数据 | 执法记录、事故统计、许可信息 | 区域风险图谱绘制、监管资源精准投放 |
| 物感知设备数据 | 实时监测参数、AI识别结果 | 动态预警、应急指挥、自动化控制 |
| 第三方与社会数据 | 举报线索、舆情信息、科研成果 | 公众参与监督、技术转化、标准制定 |
通过融合企业设备运行数据与政府重大危险源监控数据,可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结合公众举报数据与执法记录,可分析区域隐患高发类型与成因,优化监管策略。

安全生产大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与多样性,要求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与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随着5G、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安全生产大数据将进一步实现“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70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