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工程,而网络舆情作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直接反映公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关注点与诉求,近年来,从天津港爆炸事故到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多起安全生产事件均通过网络迅速发酵,形成舆论风暴,对事件处置、政府公信力及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实时捕捉网络信息,提前识别风险、精准回应关切、优化管理决策,从而实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目标。

从宏观层面看,舆情监测是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安全生产风险点多面广,网络空间成为公众表达安全诉求的主要渠道,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2年全国安全生产相关网络舆情事件较上年增长23%,其中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监管效能、应急处置等成为舆论焦点,若缺乏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易导致小问题演变为大事件,甚至引发群体性舆情危机。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的核心内容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需覆盖“全主体、全链条、全要素”,重点聚焦以下领域:
(一)监测主体与平台
监测主体应包括政府部门(应急、工信、环保等)、企业(高危行业、上市公司)、媒体(央媒、地方媒体、行业媒体)及网民(KOL、普通用户),监测平台需覆盖主流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论坛(知乎、贴吧)、投诉平台(黑猫投诉、12345热线)等,确保信息来源的全面性。
(二)监测核心议题
通过分析近三年安全生产舆情事件,监测议题可归纳为五大类(见表1):
表1:安全生产网络舆情核心监测议题
| 议题类别 | |
|——————–|—————————————————————————–|
| 事故灾难类 | 生产安全事故(爆炸、坍塌、火灾等)的起因、伤亡、救援进展及责任认定 |
| 责任落实类 | 企业主体责任缺失(隐患排查不力、违规操作)、监管责任缺位(执法不严、形式主义) |
| 应急处置类 | 事故响应速度、信息发布透明度、救援能力、善后处理满意度 |
| 政策法规类 | 新安法、双重预防机制等政策的解读、执行效果及公众反馈 |
| 舆论生态类 | 谣言传播、情绪化言论、境外势力借机炒作等 |
(三)监测关键指标
除常规的舆情量(发帖量、阅读量)、舆情态度(正面、中性、负面)外,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 敏感度:是否涉及“瞒报谎报”“官商勾结”等敏感词;
- 扩散度:是否从单一平台向多平台蔓延,或引发跨地域讨论;
- 关联度:是否与其他社会热点(如环保、民生)叠加,形成复合型舆情。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的实施路径
有效的舆情监测需建立“监测-研判-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化监测体系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1+N”监测平台:“1”指统一的国家/省级安全生产舆情监测中心,“N”为企业、地方监管部门自建的子系统,平台需具备以下功能:
- 实时抓取:通过关键词库(如“XX厂爆炸”“安全隐患投诉”)自动抓取全网信息;
- 智能分析:运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舆情情感、主题及传播路径;
- 预警推送: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阈值,自动向责任单位推送预警信息。
(二)机制保障:明确全流程责任分工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处置机制:
- 监测阶段:明确专人7×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零时差”接收;
- 研判阶段:组建由应急管理、宣传、法律等部门组成的专家团队,2小时内完成舆情初判;
- 处置阶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涉事企业需1小时内回应,监管部门需同步介入调查;
- 反馈阶段:公开处置结果,持续跟踪舆情变化,直至舆论平息。
(三)能力提升:加强舆情应对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舆情应对培训,重点提升三项能力:
- 快速响应能力:掌握“黄金4小时”回应原则,避免因沉默导致舆情升级;
- 精准发声能力:采用“权威信源+数据支撑+情感共鸣”的沟通策略,如发布事故调查报告时同步配图、视频;
- 跨部门协同能力:加强与网信、公安、媒体的合作,形成“监测-辟谣-引导”合力。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当前,安全生产舆情监测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信息过载导致有效信号被淹没,二是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三是部分企业存在“怕、躲、捂”心态,不愿主动回应,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一)强化法治保障
完善《安全生产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关于舆情处置的条款,明确企业不回应、迟回应的法律责任,推动舆情应对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

(二)深化技术应用
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舆情溯源中的应用,确保信息真实性;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应急演练场景,提升复杂舆情下的决策能力。
(三)推动社会共治
建立“企业吹哨、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鼓励内部员工、行业协会举报安全隐患,形成“线上监测+线下排查”的联动机制。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是新时代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防火墙”,也是“连心桥”,唯有以技术为支撑、以机制为保障、以共治为目标,才能将网络舆情转化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动力,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68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