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oT)已深度融入工业生产、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通过连接海量设备实现了数据交互与智能控制,设备数量的激增、网络架构的复杂化以及数据价值的提升,也使物联网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安全管理物联网不仅是保障数据隐私与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更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物联网安全管理的核心挑战
物联网的安全管理面临独特且复杂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设备、网络、数据和管理四个层面。
在设备层面,大量终端传感器、嵌入式设备存在计算能力有限、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难以部署传统加密软件或安全防护程序,且部分设备因设计缺陷存在默认密码、未修复漏洞等安全隐患,在网络层面,物联网多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Wi-Fi、ZigBee),信号易被窃听或干扰,同时异构网络协议的兼容性增加了网络架构的防护难度,数据层面,设备持续采集的敏感数据(如用户身份信息、地理位置、生产参数)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易遭受中间人攻击、数据泄露或篡改,管理层面,由于设备生命周期长、数量庞大,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导致设备状态监控、漏洞修复、固件升级等运维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物联网安全管理的体系构建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物联网安全管理体系,从技术、管理、标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一)技术防护体系
- 设备安全加固:在设备出厂前实施安全基线配置,包括强密码策略、禁用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安全启动(Secure Boot)等;对运行中的设备,通过远程管理平台实现漏洞扫描与固件自动升级,降低“带病运行”风险。
- 网络安全传输:采用轻量级加密协议(如DTLS、CoAP)保障数据传输安全,通过VPN或专用网络隔离物联网设备与核心业务系统,限制非授权访问,在工业物联网中部署工业防火墙,对OPC UA等工业协议深度解析,过滤恶意指令。
- 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对敏感数据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采用加密存储(如AES-256)、数据脱敏、访问控制(RBAC模型)等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操作的可追溯性,防止数据被篡改。
(二)管理制度与流程
- 安全责任划分:明确设备制造商、平台服务商、用户的安全责任,签订安全协议,规定漏洞披露、应急响应的协作流程。
- 风险评估与审计:定期开展物联网安全风险评估,识别设备、网络、数据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设备登录、数据操作等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6个月。
- 应急响应机制:制定针对DDoS攻击、设备劫持、数据泄露等场景的应急预案,明确事件上报、隔离、溯源、恢复的流程,并定期组织演练。
(三)标准与合规性
遵循国内外物联网安全标准(如ISO/IEC 27001、NIST IoT Framework、GB/T 22239-2019)建设安全体系,确保数据处理符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在智慧城市项目中,需通过等保三级认证,并对公共视频监控类设备实施安全检测。
典型应用场景的安全实践
(一)工业物联网(IIoT)
工业物联网的安全管理需平衡生产效率与安全防护,某智能制造企业通过部署“零信任”架构,对所有设备访问实施身份认证与动态授权,并结合工业控制系统的“白名单”机制,仅允许授权程序运行,有效防范了勒索病毒对生产网络的入侵。

(二)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涉及交通、能源、政务等多领域数据融合,需建立城市级物联网安全运营中心(SOC),某城市通过实时监测全城10万余个智能传感器的流量异常行为,利用AI算法识别DDoS攻击特征,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三)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用户隐私泄露与设备劫持,为提升安全性,厂商需采用端到端加密通信协议(如Matter协议),用户则应及时更新路由器固件、修改默认密码,并关闭不必要的远程控制功能。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随着5G、边缘计算、AI等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安全管理将呈现“智能化”“主动化”趋势,AI驱动的安全分析可实时识别异常流量与设备行为,边缘计算则能将安全防护下沉至网络边缘,降低数据传输风险。
为推动物联网安全管理持续优化,建议:

- 加强技术研发:投入轻量化安全算法、零信任架构等方向的研究,突破资源受限设备的安全防护瓶颈;
- 推动产业协同:建立设备厂商、平台服务商、安全企业的联动机制,共享威胁情报与漏洞信息;
- 提升安全意识:通过用户培训、安全认证等方式,强化企业与个人对物联网安全的重视程度。
物联网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保障、以标准为遵循,构建“主动防御、动态防护、全面管控”的安全体系,为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62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