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工具,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安全数据进行系统收集、科学分析和有效应用,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优化安全决策,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以下从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应用场景及优化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

安全生产数据的分类与收集
安全生产数据来源广泛,需根据分析目标进行分类收集,主要可分为四类:
- 事故数据: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是分析事故规律的核心依据。
- 隐患数据:如隐患排查数量、整改率、隐患类型分布(如设备缺陷、操作违规等),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 监测数据: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获取的实时数据,如设备温度、压力、有毒气体浓度等,用于预警潜在风险。
- 管理数据:涵盖安全培训次数、考核合格率、安全投入资金、应急预案演练情况等,体现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数据收集需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则,利用信息化系统(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自动采集与存储,避免人工录入误差。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指标,对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进行概括,计算月度事故平均发生次数,或分析不同类型隐患的占比(见表1)。

| 隐患类型 | 数量(起) | 占比(%) |
|---|---|---|
| 设备缺陷 | 45 | 5 |
| 操作违规 | 38 | 7 |
| 管理漏洞 | 22 | 3 |
| 其他 | 15 | 5 |
| 总计 | 120 | 100 |
趋势分析与对比分析
趋势分析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如年度事故率变化)判断安全状况的动态走向;对比分析则可横向比较不同部门、不同时期或行业标杆的数据,识别差距,将A车间与B车间的事故率对比,发现A车间因设备老化导致事故率偏高,需优先整改。
因果分析与关联分析
采用鱼骨图、故障树分析法(FTA)等工具,探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关联分析发现“夜间作业”与“疲劳违规”存在强相关性,进而调整排班制度降低风险。
预测性分析
基于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如ARIMA)或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对未来安全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分析设备运行参数与故障历史数据,预测关键设备的维护周期,避免突发停机事故。

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场景
- 风险预警:通过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设置阈值触发预警,当某区域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时,系统自动报警并联动喷淋装置。
- 安全绩效评估:整合事故率、隐患整改率等指标,构建安全绩效评价体系,量化考核各部门安全管理效果。
- 资源优化配置:根据隐患类型分布数据,将有限的安全投入重点投向高风险领域,如增加老旧设备更新预算。
- 事故溯源与改进:对事故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形成案例库,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优化方向与挑战
当前安全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仍面临数据孤岛、分析维度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未来需从三方面优化:
- 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打通生产、设备、安全等系统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
- 引入智能分析技术: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动态风险画像模型,提升预测精度。
- 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培养兼具安全专业知识与数据分析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数据驱动决策。
安全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核心在于“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企业需建立全流程数据管理机制,通过科学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32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