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简称“等保”)是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制度,而数据安全作为等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其防护水平直接关系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本文将从安全等级保护与数据安全的内在联系、核心要求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

安全等级保护与数据安全的内在关联
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通过划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确保不同重要性的系统得到相应级别的安全防护,数据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要素,其安全防护是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二者相辅相成:等保为数据安全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技术指引,数据安全则是等保目标的具体体现,等保2.0标准明确将“数据安全”单独列为一级测评指标,要求在数据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中落实安全控制措施,形成“以等保促数据安全,以数据安全强等保”的良性循环。
数据安全在等保中的核心要求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数据安全需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个维度落地,具体包括以下关键点:

(一)数据安全管理
- 制度规范:需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敏感数据(如个人信息、重要业务数据)的识别标准和分级规则;制定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覆盖数据产生、流转、销毁等各环节。
- 人员管理: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员岗位,开展安全意识培训和技能考核,签订保密协议,落实人员离岗数据权限回收机制。
- 应急响应: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发生数据泄露、篡改等事件时能快速处置并溯源。
(二)数据安全技术
- 数据传输安全:采用加密传输(如TLS/SSL)、VPN等技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 数据存储安全:对敏感数据实施加密存储(如国密算法),数据库访问控制需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并通过审计日志监控异常操作。
- 数据使用安全:通过数据脱敏、访问控制、操作审计等技术,限制非授权访问和违规使用,对测试环境中的个人信息需进行脱敏处理,开发人员无法获取真实数据。
- 数据销毁安全:对存储介质中的数据采用物理销毁或数据覆写等方式彻底清除,防止数据恢复导致泄露。
下表总结了数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控制措施示例:
| 生命周期阶段 | 主要安全风险 | 典型控制措施 |
|---|---|---|
| 数据收集 | 超范围收集、违规授权 | 明确收集目的、获取用户明示同意 |
| 数据传输 | 窃听、篡改 | 加密传输、传输完整性校验 |
| 数据存储 | 泄露、未授权访问 | 加密存储、访问控制、备份与恢复 |
| 数据使用 | 越权访问、滥用 | 权限最小化、操作审计、数据脱敏 |
| 数据共享 | 非法扩散、失控 | 审批流程、共享对象验证、水印技术 |
| 数据销毁 | 数据残留、恢复泄露 | 安全擦除、物理销毁、销毁记录留存 |
数据安全防护的实践路径
- 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依据《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行业规范,对组织内数据进行分类(如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信息)和分级(一般、重要、核心),并针对不同级别数据采取差异化防护策略。
- 构建技术防护体系:部署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工具,如数据安全管理平台(DSP)、数据泄露防护(DLP)、数据库审计系统等,实现对数据流动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
- 强化合规性建设: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合规性自查,对照等保要求进行整改,确保数据安全措施与系统安全等级匹配,三级及以上系统需每年开展一次等级测评,数据安全指标是测评重点。
- 推动持续改进:通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渗透测试等方式,发现潜在漏洞并优化防护策略,同时关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更新动态,及时调整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数据安全工作的“纲”,数据安全是等保目标的“目”,只有将数据安全深度融入等保全流程,从管理、技术、人员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构建“纵深防御”的数据安全体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实施,数据安全已成为企业合规经营的“必修课”,也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基石。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312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