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共治,提升区域整体安全水平,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害”数据收集作为安全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后续风险研判、资源调配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所谓“三害”,通常指社区内高发的安全隐患、突出的安全问题以及居民反映强烈的民生安全关切,具体包括消防安全、治安防范、交通出行、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等多个维度的风险点,本文将围绕安全社区建设中“三害”数据收集的意义、内容、方法及保障机制展开论述。

“三害”数据收集的核心意义
“三害”数据收集是安全社区建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精准识别社区内的“三害”问题,能够明确安全风险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若数据显示某老旧小区电气线路老化引发火灾的隐患占比最高,则可优先推进线路改造工程,动态化的数据收集能够实时跟踪风险变化,评估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数据公开与共享还能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安全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格局。
“三害”数据收集的主要内容
“三害”数据需覆盖“人、物、地、事”四大要素,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安全隐患数据
指社区内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或状态风险。
- 消防安全:消防设施损坏、消防通道堵塞、电动违规充电、燃气管道老化等;
- 建筑安全:危房结构隐患、外墙脱落、电梯故障等;
- 环境安全:地质灾害隐患点(如滑坡、积水)、污染源、危险品存储等。
(二)安全问题数据
指已发生的安全事件及其相关统计,用于分析风险规律。
- 治安案件:盗窃、诈骗、斗殴等案件的发案时间、地点、类型及涉案金额;
- 交通事故:事故多发路段、违规行为(如超速、酒驾)、伤亡情况;
- 生产安全事故:涉及小微企业、施工工地的伤亡事故及原因分析。
(三)民生安全关切数据
指居民通过问卷、访谈等渠道反馈的安全诉求和痛点。
- 夜间照明不足、宠物扰民、高空抛物等高频投诉;
- 儿童老人看护、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等安全服务需求;
- 对社区安防设施(如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的满意度评价。
“三害”数据收集的方法与工具
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需采用多元化收集方法,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

(一)常规统计法
通过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门的历史数据台账,获取已发生的安全事件信息;联合物业、居委会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填写《社区安全隐患排查表》(见表1)。
表1:社区安全隐患排查表示例
| 排查区域 | 隐患类型 | 具体位置 | 风险等级 | 责任单位 | 整改期限 |
|———-|———-|———-|———-|———-|———-|
| 1号楼 | 消防通道 | 地下车库入口 | 高 | 物业公司 | 2023-12-31 |
| 3号楼 | 电气线路 | 3单元2楼走廊 | 中 | 业主委员会 | 2024-01-15 |
(二)实地调研法
通过问卷调查(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居民群体)、深度访谈(重点人群如独居老人、商户代表)、现场观察等方式,收集民生关切数据和潜在隐患,设计《社区安全满意度调查表》,包含“您认为社区最需解决的安全问题是什么?”“对当前安防措施是否满意?”等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
(三)技术赋能法
利用物联网设备(如烟雾报警器、智能门禁、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各部门信息,绘制“社区安全风险热力图”,直观展示高风险区域,某社区通过安装智能电表,实时监测大功率电器使用情况,预警电气火灾风险。
“三害”数据收集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数据收集工作长效运行,需建立以下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街道牵头,公安、消防、社区、物业、居民代表组成的“安全社区数据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召开数据研判会。

(二)制度保障
制定《社区安全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和保密流程;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
(三)技术保障
搭建社区安全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引入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关联分析,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四)人员保障
对数据收集人员(如网格员、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其隐患识别和沟通能力;鼓励居民通过“随手拍”等方式上报隐患,形成“全民参与”的数据收集网络。
“三害”数据收集是安全社区建设的“基石”,只有通过科学、规范、动态的数据管理,才能精准施策、靶向治理,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数据收集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社区提供有力支撑,让居民在安全的环境中共享美好生活。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246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