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E-2025-0847,被命名为“DirtyPipe”,是Linux内核中发现的一个高严重性本地提权漏洞,其影响深远,允许非特权用户向任意只读文件写入数据,从而可能导致权限提升、容器逃逸等严重后果,本文将深入剖析DirtyPipe漏洞的原理、影响,并探讨漏洞扫描服务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漏洞原理剖析
DirtyPipe漏洞的核心在于Linux内核中管道缓冲区的管理机制存在缺陷,要理解该漏洞,首先需要了解两个关键概念:管道和splice系统调用。
管道是Linux中一种经典的进程间通信(IPC)方式,其数据在内核空间以“管道缓冲区”的形式存储,每个缓冲区通常对应一个内存页,内核使用pipe_buffer结构体来管理这些缓冲区,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员是flags标志位。
splice系统调用则是一个高效的I/O操作,它可以在两个文件描述符之间直接移动数据,而无需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进行拷贝,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
DirtyPipe漏洞的触发链条如下:
- 创建与填充管道:攻击者首先创建一个管道,并向其中写入数据,直至至少填满一个内存页(通常为4KB)。
- 设置关键标志:攻击者从管道中读取所有数据,在内核的
pipe_read函数中,当缓冲区被完全读空后,该缓冲区对应的pipe_buffer结构体的flags成员会被设置上PIPE_BUF_FLAG_CAN_MERGE标志,这个标志的本意是,当后续有新数据写入时,可以复用这个刚刚被清空的缓冲区,以提高效率。 - 利用
splice进行“污染”: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攻击者使用splice系统调用,将一个目标只读文件(如/etc/passwd)的数据“拼接到”管道中,由于管道中存在带有PIPE_BUF_FLAG_CAN_MERGE标志的缓冲区,内核在处理splice时,会错误地重用这个缓冲区来存放从目标文件读取的数据,这个缓冲区指向的内存页实际上是目标文件在页缓存中的副本。 - 写入任意数据:攻击者再次向管道写入恶意数据,内核检查到
PIPE_BUF_FLAG_CAN_MERGE标志存在,便认为可以覆盖这个缓冲区,由于该缓冲区现在已经关联到目标只读文件的页缓存,这次写入操作会直接修改页缓存中的内容,从而实现了对只读文件的篡改。
漏洞影响范围与危害
DirtyPipe漏洞的影响范围极广,危害严重。
| 特性 | 描述 |
|---|---|
| 影响版本 | Linux内核版本 5.8 及以上,直至 5.10.102, 5.15.25, 5.16.11 等修复版本。 |
| 漏洞类型 | 本地权限提升、任意文件写入。 |
| 利用条件 | 需要本地执行代码的权限(非特权用户即可)。 |
| 利用稳定性 | 利用过程非常稳定,几乎不会导致系统崩溃,成功率极高。 |
其主要危害体现在:

- 权限提升:最常见的利用方式是修改
/etc/passwd文件,将某个普通用户的UID和GID改为0,从而获得root权限。 - 破坏系统完整性:可以修改系统关键的配置文件、SUID二进制文件,或植入后门,导致系统被完全控制。
- 容器逃逸:在容器化环境中,如果一个容器被攻陷,攻击者可以利用DirtyPipe漏洞修改宿主机上的文件(如
/etc/shadow或/etc/cron.d/下的定时任务文件),从而实现从容器到宿主机的逃逸,威胁整个云平台的安全。
漏洞扫描服务的角色与应对
面对如DirtyPipe这类高危内核漏洞,专业的漏洞扫描服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精准检测:
- 版本比对:漏洞扫描服务通过扫描目标系统的内核版本(
uname -r),并将其与已知受影响的版本列表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存在DirtyPipe漏洞的系统,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检测方法。 - 无损验证:更高级的扫描服务可以模拟漏洞利用过程,通过创建一个临时文件并尝试利用DirtyPipe漏洞写入特定内容来验证漏洞的存在性,这种方法虽然更复杂,但可以排除因内核补丁回溯或特殊定制内核导致的误报。
- 版本比对:漏洞扫描服务通过扫描目标系统的内核版本(
风险评级与报告:
扫描服务不仅会报告漏洞的存在,还会根据漏洞的CVSS评分、实际利用难度和业务影响,进行风险评级,它会生成详细的报告,清晰列出受影响的资产、漏洞原理、潜在危害,并提供明确的修复指引。提供修复建议:
针对DirtyPipe漏洞,唯一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升级内核,漏洞扫描服务会提供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如Ubuntu, CentOS, Debian)的具体升级命令,- 对于Ubuntu/Debian: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install linux-image-generic - 对于CentOS/RHEL:
sudo yum update kernel
服务还会提醒用户在更新后需要重启系统才能使新内核生效。
- 对于Ubuntu/Debian:
DirtyPipe漏洞再次凸显了内核层面安全问题的隐蔽性和破坏力,它利用了内核中对性能优化而引入的一个逻辑缺陷,其利用方式稳定而隐蔽,对现代操作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建立常态化的漏洞扫描与补丁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依赖专业的漏洞扫描服务,能够帮助组织主动发现此类隐蔽威胁,及时响应,从而在攻击者利用之前构筑起坚实的防线,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相关问答FAQs
Q1: DirtyPipe漏洞和著名的Dirty COW(CVE-2016-5195)漏洞有何异同?

A1: 两者都是Linux内核中非常严重且影响广泛的本地提权漏洞,都允许非特权用户修改只读文件,但它们的原理完全不同,Dirty COW(Copy-on-Write)的根源在于处理私有写时复制(COW)映射时的竞争条件,攻击者通过触发竞争来写入受保护的内存,而DirtyPipe则利用了管道缓冲区管理中的标志位错误,通过splice系统调用将任意文件的页缓存关联到一个可写管道缓冲区上,进而实现稳定写入,从利用角度看,DirtyPipe的利用过程通常被认为比Dirty COW更简单、更稳定,几乎不会导致系统崩溃。
Q2: 如果我的生产环境因故无法立即重启来更新内核,是否存在有效的临时缓解措施?
A2: 根本解决方法是更新内核并重启,如果无法立即重启,可以考虑一些临时缓解方案,但它们通常有副作用,一种方法是使用seccomp过滤器来限制splice()系统调用的使用,可以通过为关键应用配置seccomp-bpf规则,禁止其调用splice,这是一个复杂的操作,splice是许多高性能应用(如Web服务器、数据库)常用的系统调用,禁用它可能会严重影响应用的性能甚至导致其功能异常,这仅适用于少数可以将splice调用影响范围控制住的特定场景,并非普适性方案,最稳妥的做法仍然是尽快规划窗口进行内核更新。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24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