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是保障工程结构、地质环境及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预警决策的科学性,在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受仪器故障、环境干扰或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数据中常存在粗差(异常值),若未有效识别和处理,将导致分析偏差甚至误判,粗差检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当前主流的安全监测数据粗差检验方法进行评述,分析其原理、适用场景及优缺点,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传统统计方法
传统统计方法基于数据分布特征假设,通过统计量识别偏离整体规律的异常值,原理直观且计算简单,是粗差检验的基础手段。
3σ准则(拉依达准则)
3σ准则假设监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以均值μ和标准差σ为基准,若某数据点与均值的偏差绝对值超过3σ,则判定为粗差,该方法在样本量较大(n>50)时效果显著,但当数据分布偏离正态或样本量较小时,易漏检或误判,在小样本监测数据中,标准差σ的估计误差可能导致粗差阈值失准。
格拉布斯(Grubbs)准则
格拉布斯准则通过构造统计量G=(x_max-μ)/σ或G=(μ-xmin)/σ,查表得到临界值G(α,n),若G>G_(α,n),则对应数据点为粗差,该方法适用于单变量数据,且对正态分布数据的检验效果优于3σ准则,但对多变量数据需结合其他方法,格拉布斯准则要求样本独立同分布,若存在时间相关性数据,需先进行预处理。
狄克逊(Dixon)准则
狄克逊准则通过极差比构造统计量,适用于小样本数据(n≤30),对n个数据按升序排列后,计算r_(10)=(x_2-x_1)/(x_n-x1)或r(10)=(xn-x(n-1))/(x_n-x_1),与临界值比较判断异常值,该方法无需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减少了对分布假设的依赖,但对数据中存在多个粗差时,易因连锁反应导致误判。
表1:传统统计方法对比
| 方法 | 适用条件 | 优点 | 缺点 |
|————–|————————|——————————-|——————————-|
| 3σ准则 | 大样本、正态分布 | 计算简单,无需查表 | 小样本效果差,对非正态数据不鲁棒 |
| 格拉布斯准则 | 单变量、正态分布 | 检验效率高,理论成熟 | 不适用于多变量及非正态数据 |
| 狄克逊准则 | 小样本(n≤30) | 无需均值和标准差,抗干扰性强 | 多粗差时易误判,仅适用于单变量 |
现代智能方法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数据内在特征的智能方法被引入粗差检验,尤其适用于非线性、非高斯分布的复杂监测数据。
基于聚类的方法
聚类方法通过度量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将其分组,远离簇中心的点可视为粗差,DBSCAN算法基于密度聚类,能自动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将低密度区域的点标记为噪声(粗差),该方法无需预设数据分布,对非凸数据集有效,但对聚类参数(如邻域半径ε)敏感,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过分割或漏检。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
SVM通过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区分正常数据和粗差,在训练阶段,使用已标记的正常数据构建分类器,新数据中位于超平面外侧的点被判定为粗差,该方法在高维特征空间中表现优异,但依赖训练数据质量,且对参数(如惩罚系数C、核函数)选择敏感,若训练数据中混入粗差,会导致分类器性能下降。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深度学习模型(如自编码器、LSTM)通过学习数据的正常模式重建输入数据,重建误差较大的点可视为粗差,自编码器将数据编码到低维空间后解码,若原始数据与解码输出差异超过阈值,则判定为粗差,该方法能处理高维、时序相关的监测数据(如结构振动信号),但模型训练需大量标注数据,且计算复杂度高,实时性较差。
抗差估计方法
抗差估计方法通过调整权函数或迭代策略,降低粗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从“估计”角度抑制粗差干扰,常与其他检验方法结合使用。
抗差最小二乘法(RLS)
传统最小二乘法对粗差敏感,抗差最小二乘法通过迭代加权,使粗差数据在估计过程中逐渐被“降权”,采用IGG(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权函数,当残差较小时赋予全权,残差较大时权函数迅速衰减,直至剔除,该方法适用于线性模型,且能保留大部分有效数据,但权函数的选择需根据数据特性调整。
抗差M估计
M估计通过极小化ρ函数(如Huber函数、Tukey函数)的累加和,替代最小二乘法的残差平方和,减少粗差对估计结果的冲击,Huber函数在残差较小时采用平方项,较大时采用线性项,兼顾了效率和抗差性,该方法适用于非线性模型,但需合理选择ρ函数的调协常数,以平衡抗差能力和估计效率。
方法选择与应用建议
不同粗差检验方法各有优劣,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数据特性、监测场景及计算资源综合选择:
- 数据特性:对于正态分布、大样本数据,优先选择传统统计方法(如格拉布斯准则);对于非正态、非线性数据(如振动信号、遥感影像),可尝试智能方法(如DBSCAN、自编码器)。
- 监测场景: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桥梁健康监测)适合轻量级方法(3σ准则、狄克逊准则);离线分析场景可采用复杂模型(如深度学习、抗差M估计)。
- 组合应用:单一方法难以应对复杂粗差模式,可采用“初筛+精检”策略,先用3σ准则快速剔除明显粗差,再用抗差最小二乘法优化估计结果。
总结与展望
粗差检验是安全监测数据预处理的核心环节,传统统计方法计算简单但依赖分布假设,智能方法适应性强但需大量训练数据,抗差估计则从模型角度提升鲁棒性,随着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如传感器数据、无人机影像)及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实时、自适应的粗差检验方法将成为研究重点,例如结合联邦学习的分布式粗差检测算法,既能保护数据隐私,又能提升多节点监测数据的协同处理能力,方法验证与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粗差检验技术在工程安全领域的可靠应用。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2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