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背景与样本概况
本次安全感问卷调查旨在全面了解不同群体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主观安全感知状况,涵盖个人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及未来预期四个维度,调查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回收有效样本1200份,覆盖18-65岁年龄段,其中男性占比48%,女性占比52%;城市居民占65%,农村居民占35%;学历分布以大专及以上为主(62%),职业涵盖学生、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等多元群体,样本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安全感整体水平分析
数据显示,受访者对自身安全感的综合评分为7.2分(满分10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个人安全感(如人身、财产安全)评分最高(7.8分),公共安全感(如社会治安、公共设施)次之(7.1分),信息安全感(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评分最低(6.5分),这表明受访者对个体层面的安全感知较为积极,但对公共环境及信息领域的安全仍存在担忧。
从群体差异来看,女性安全感评分(6.9分)低于男性(7.5分),尤其在夜间出行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顾虑更显著;农村居民在公共安全感上评分(6.8分)低于城市居民(7.3分),主要受基础设施完善度及治安巡逻频率影响;年轻群体(18-35岁)的信息安全感评分(6.2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反映出其对网络风险的认知更为敏锐,但实际应对能力仍显不足。
分维度安全感详细解读
个人安全感:经济与身体安全成核心关切
在个人安全维度,8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财产安全”是最重要的保障因素,78%关注“个人健康安全”,而“工作稳定性”以72%的提及率位列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波动对安全感的影响显著: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群体中,63%表示“经济压力”削弱了安全感,而月收入高于1万元的该比例仅为29%,45%的受访者曾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老年群体因防范意识薄弱,受骗比例高达58%。
公共安全感:治安与应急能力受关注
公共安全感方面,62%的受访者对所在社区的治安状况表示“满意”,但仅38%认为“应急响应速度”达标,在公共交通领域,52%的受访者曾经历过“高峰时段拥挤导致的安全隐患”,而校园周边、老旧小区等区域的安防设施不足问题也较为突出(提及率47%),突发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受访者关注的焦点,73%希望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物资储备”。

信息安全感:隐私保护成最大痛点
信息安全感是本次调查中评分最低的维度,数据显示,91%的受访者担忧“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83%曾收到过垃圾短信或诈骗电话,65%怀疑自己的网络行为被“监控”,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及政务APP被列为信息泄露的三大高危渠道(提及率分别为72%、68%、55%),值得注意的是,仅29%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如何设置隐私权限”,反映出公众的信息安全素养亟待提升。
影响安全感的关键因素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三类:
一是客观环境因素,包括治安状况(相关系数0.62)、基础设施完善度(0.58)及经济稳定性(0.55);
二是主观认知因素,如风险感知能力(0.49)、信息获取渠道(0.43)及过往经历(0.41);
三是社会支持因素,社区邻里互助(0.37)、政府政策透明度(0.35)及媒体宣传导向(0.32)也显著影响安全感水平。
经济压力与信息安全的交叉效应尤为明显:月收入低于5000元且遭遇过信息泄露的受访者,安全感评分仅为5.8分,显著低于其他群体。
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公众安全感整体呈“稳中有忧”态势,个人安全相对稳固,公共安全与信息安全领域仍存在提升空间,为增强公众安全感,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 强化治安防控,加大对电信诈骗、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社区及重点区域的安防设施;
- 提升应急能力,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知识普及与物资储备;
- 保护信息安全,推动数据安全立法,规范企业信息收集行为,同时开展公众信息安全素养教育;
- 关注弱势群体,针对女性、老年人及低收入群体提供针对性安全支持,如开展防诈骗讲座、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有望构建更安全、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提升公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1193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