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互联网架构中,内容分发网络(CDN)已成为保障网站性能和可用性的关键支柱,它如同一个分布式盾牌,将流量分散到全球各地的节点,减轻了源服务器的压力,这面盾牌本身也可能成为攻击的目标,或者成为攻击源站的跳板,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服务器或CDN是否正遭受攻击,是每一位运维和安全人员的必备技能,要判断是否被攻击,不能仅凭单一现象,而应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异常的性能表现
最直观的攻击迹象往往体现在用户体验上,当攻击发生时,网站的正常服务会受到显著影响。
网站响应速度骤降,用户访问页面时,加载时间明显变长,甚至出现长时间的白屏,这可能是因为服务器资源(CPU、内存)被恶意请求占满,或者出口带宽被耗尽,导致正常用户的请求无法被及时处理。
频繁出现5xx系列错误或连接超时,当您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中看到大量的502(网关错误)、503(服务不可用)或504(网关超时)错误时,这通常是后端服务器无法正常响应CDN节点请求的强烈信号,攻击者通过海量请求压垮了服务器,使其无法向CDN提供内容。
特定功能或资源无法加载,有时攻击并非全面开花,而是针对某个API接口、数据库查询或某个大型资源文件,如果发现网站大部分功能正常,但特定模块(如登录、支付、图片加载)持续失败,这可能是针对性的CC(Challenge Collapsar)攻击或资源耗尽攻击。
流量与请求模式突变
攻击的本质是异常的流量,通过分析流量和请求的特征,可以更深入地洞察攻击行为。
流量图表的异常飙升是 volumetric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典型特征,在CDN或云服务提供商的控制台中,如果看到带宽或请求数量在短时间内呈指数级增长,远超历史峰值且没有合理的业务解释(如热门活动),则极有可能是遭受了攻击,这种流量通常来源地集中,或来自已知的僵尸网络。
请求来源高度集中或模式单一也是重要线索,正常用户流量来源广泛,IP分散,行为多样,而攻击流量往往来自少数几个IP段或自治系统(ASN),并且请求的URL高度重复, User-Agent(用户代理)也异常统一(大量请求使用同一款老旧浏览器或脚本工具的UA)。
日志与CDN仪表盘分析
深入到数据和日志层面,是确认攻击性质和寻找证据的关键步骤。
服务器访问日志是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日志,可以发现大量针对特定URL的高频POST请求(通常是CC攻击),或者来自同一IP的大量请求,使用grep
、awk
等命令工具可以快速统计出请求频率最高的IP和URL。
CDN控制台提供的精细化数据则更为直观和强大,除了前述的流量图表,还应关注:
- 状态代码分布报告:如果5xx错误的比例突然从接近零飙升到百分之几十,这是服务被压垮的铁证。
- 缓存命中率:如果缓存命中率急剧下降,可能意味着攻击者正在通过附加随机参数(如
?v=xxxxx
)的方式请求同一资源,迫使CDN无法命中缓存,所有请求都直接透传到源站,这是一种典型的缓存绕过攻击。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下表小编总结了常见的观测现象与对应的攻击类型及排查方向:
观测现象 | 潜在攻击类型 | 排查方向 |
---|---|---|
网站卡顿,大量5xx错误 | DDoS, 资源耗尽 | 检查服务器负载、带宽、CDN状态码报告 |
流量图垂直飙升,无业务预告 | Volumetric DDoS | 分析流量来源IP/地区,检查CDN带宽图表 |
大量请求来自单一IP/UA | CC攻击, 暴力破解 | 检查访问日志,设置IP/UA黑名单 |
缓存命中率骤降,源站负载高 | 缓存绕过攻击 | 分析请求URL,检查随机参数,配置缓存规则 |
判断服务器或CDN是否被攻击是一个综合性的诊断过程,它需要运维人员具备从宏观性能感知到微观数据分析的能力,结合用户反馈、服务器状态、流量图表和日志信息,才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如启用CDN的WAF防护、设置速率限制、甚至联系服务商进行流量清洗。
相关问答FAQs
Q1: 如何区分正常的流量高峰(如大型促销活动)和DDoS攻击?
A1: 区分的关键在于流量的“质”而非“量”,正常流量高峰通常来源地多样化,用户行为模式真实(如浏览不同页面、停留时间合理),且与业务活动(如营销、热点新闻)高度相关,而DDoS攻击流量则往往表现出机械化的特征:来源IP高度集中或来自已知的恶意IP段,请求目标单一(反复请求同一个URL或API),User-Agent异常统一,且流量增长模式不符合正常用户增长曲线,常表现为瞬间爆发。
Q2: CDN本身能完全阻止所有类型的网络攻击吗?
A2: 不能,但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道防线,CDN在抵御大规模的网络层DDoS攻击(如SYN Flood、UDP Flood)方面非常有效,因为它能吸收和分散海量流量,对于更精密的应用层攻击(如慢速攻击、复杂的CC攻击、针对业务逻辑的漏洞利用),CDN的防御能力取决于其附加的安全功能,如Web应用防火墙(WAF)、速率限制和机器人管理,最佳实践是采用“深度防御”策略,即CDN+WAF+源站安全加固,形成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1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