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命财产的坚固防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类突发事件的威胁始终存在,从自然灾害的肆虐到事故灾难的突发,从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到社会安全事件的冲击,安全应急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应急体系,提升全社会应急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应急的内涵与重要性
安全应急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措施,以减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安全和社会秩序,其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科学应对,快速处置,有效恢复”。
安全应急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个体角度看,它是守护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在火灾、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从社会角度看,它是维护稳定的“压舱石”,避免因突发事件引发社会恐慌或秩序混乱;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它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运行的“安全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四川泸定地震等,既凸显了安全应急工作的紧迫性,也验证了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安全应急体系的建设成就
我国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模式。
制度框架逐步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应急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20年,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整合了11部门的13项职责,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入新阶段。
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在监测预警方面,我国已建成覆盖多灾种、多领域的监测网络,如地震监测台网、气象卫星系统、水文监测站等,能够实现对灾害的早期识别和精准预警,在应急救援方面,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协同联动,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救援体系,2022年,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接警出动196.5万起,营救遇遇险群众26.2万人,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支撑日益强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广泛应用,通过“智慧应急”平台,可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尖兵”作用,提升了救援效率和安全水平。

当前安全应急工作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和日益增长的风险隐患,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风险隐患依然突出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涝、台风、滑坡等灾害频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火灾、危化品事故等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领域的隐患仍不同程度存在。
基层应急能力薄弱
部分基层地区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演练流于形式;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分布不均;专业救援力量覆盖有限,偏远地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面临“等救援”“难救援”的困境,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不会救”“不敢救”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门协同有待加强
在一些跨区域、跨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对中,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资源调配不优、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影响应急处置的整体效能。
提升安全应急能力的路径与对策
面对挑战,需从多个维度发力,全面提升安全应急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健全全链条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动预案动态更新和实战化演练,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夯实基层应急基础
将应急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乡镇(街道)应急所(站)规范化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加强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应急能力培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打造“第一响应人”队伍。
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加大应急管理领域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应急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深化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协同联动的应急机制,鼓励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支持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发展,通过宣传教育、应急演练等形式,提升公众的应急素养,形成“人人关心应急、人人参与应急”的良好氛围。
安全应急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安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唯有未雨绸缪、常备不懈,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从容应对,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1126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