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与现状概述
在当前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安全整治工作的数据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有效性和监管的针对性,部分地区和行业在安全整治数据统计中仍存在“数据不准”的现象,表现为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统计口径混乱、动态更新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安全整治工作的成效评估,也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监管盲区,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系统梳理成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数据不准的具体表现及典型案例
(一)基础信息填报不实
部分单位在填报安全整治数据时,存在“报喜不报忧”倾向,对隐患数量、整改率等关键指标进行人为修饰,某化工企业在上报隐患整改情况时,将“限期整改”隐患虚报为“已完成整改”,导致监管部门误判风险等级;部分地区在统计安全生产培训数据时,为达成“全员覆盖”目标,虚构参训人员名单,实际参训率不足60%。
(二)统计口径不统一
不同部门、层级间的数据统计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数据“打架”,如应急管理、住建、消防等部门对“重大隐患”的界定标准不一,同一企业在跨部门检查中被重复或遗漏统计;部分基层单位为简化工作,将“一般隐患”与“较大隐患”混同填报,致使数据无法真实反映风险等级分布。
(三)动态更新机制缺失
安全整治具有动态性,但部分单位仍采用“静态统计”模式,数据更新滞后于实际进展,某建筑工地在脚手架隐患整改完成后,未及时在系统中更新状态,导致监管部门仍将其列为“高风险点”;部分地区在统计阶段性整治成果时,沿用上月数据,未纳入新增隐患及整改情况,造成数据“失真”。
数据不准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基层单位和人员对数据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视为“走过场”的 paperwork,而非决策依据,存在“数据好看就行”的功利心态,为应付考核而编造数据;担心如实上报问题会影响政绩,导致“捂盖子”现象频发。
(二)制度规范不健全
当前安全整治数据统计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各部门、各地区自行制定统计指标,导致口径不一;数据审核责任机制不明确,基层填报、部门复核、上级督查等环节缺乏刚性约束,为数据造假留下空间。

(三)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专业统计人员匮乏,多由兼职人员负责数据填报,对指标理解不深、操作不当;部分行业仍依赖人工统计和纸质报表,缺乏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采集效率低、易出错,且难以实现跨部门共享与核验。
(四)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
对数据造假的惩戒力度不足,部分单位即使被发现数据不实,也仅以“工作疏忽”为由从轻处理,未形成有效震慑;第三方监督机制缺失,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难以参与数据核查,导致数据质量监督缺位。
改进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树立数据“生命线”意识
通过专题培训、案例警示等方式,推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深刻认识“数据准是整治实的前提”,将数据真实性作为绩效考核的“硬指标”,建立“谁填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责任追溯机制,对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二)健全制度规范,统一统计标准体系
由国家层面制定《安全整治数据统计规范》,明确隐患分类、整改标准、统计口径等核心指标,实现全国“一盘棋”;建立跨部门数据会商机制,定期对矛盾数据进行核查校准,确保各部门数据同源、同步、一致。
(三)提升技术支撑,推进数字化统计转型
推广使用“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实现隐患排查、整改、验收全流程线上留痕,减少人工干预;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自动采集设备运行、人员操作等动态数据,提升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监督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数据质量审计,定期对基层上报数据进行抽查核验;畅通举报渠道,鼓励企业员工、社会公众通过热线、APP等途径举报数据造假行为,对查实的举报给予奖励;将数据质量纳入地方安全生产巡查内容,对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进行挂牌督办。
安全整治数据是反映安全形势的“晴雨表”,是制定政策的“导航仪”,唯有正视数据不准的突出问题,从思想、制度、技术、监督等多维度发力,才能筑牢数据真实性的根基,为安全整治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持续深化数据治理改革,推动安全整治工作从“数字达标”向“质量过硬”转变,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监管更精准、安全有保障”。
图片来源于AI模型,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作者:酷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fanyun.com/ask/100115.html




